每年春节期间,正是水果消费的高峰季。然而,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让各地水果种植户和企业面临运输和销售难题:果子运不出、卖不掉,不少种植户遭受重创,而水果产业一些原有的问题也更加突出。
面对困难,水果行业从业者进行了怎样的探索?近日,本报记者进行了追踪采访。
应对危机多方联手“急救水果”
3月1日,在位于彭州市濛阳镇的四川雨润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来自省内外的水果运输车往来不息。产自省内的春见、不知火、草莓,来自省外的砂糖橘、芒果,在这里汇集、分散。
在不久前,由于疫情影响,交易中心水果日均交易量比往年同期大大降低。成都濛阳农副产品综合批发交易市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党永斌告诉记者,从1月26日开始,交易中心的水果交易量持续走低,“从900吨到800吨再到700吨,低迷的交易量持续了整整一周。”现在随着疫情缓解,消费市场恢复,每天水果交易量可达5000吨至6000吨。
数量上升的背后,是一场种植户、经销商、政府等多方参与的“水果急救战”。
2月28日,四川农村日报搭建的农产品对接平台“川农易索”小程序正式上线,各地水果种植户纷纷上传了求购信息。“2万斤德昌大五星枇杷求购!”“我家10亩黄果柑,产量6万斤,3月正当上市,急需促销!”
搭建农产品对接平台,是各地降低疫情影响的做法之一。而在线下,疫情倒逼种植户主动与消费者对接,打通市场。3月2日,成都天府绿康农场负责人底成兵告诉记者,从1月27日开始,农场全部转为微信订单,线下配送模式。“每天能配送草莓800斤左右,与往年的销量相差不大。”底成兵说。
此外,地方政府也积极参与其中。“我是嘉陵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陶刚,我们有30万斤耙耙柑成熟了!”2月17日,在嘉陵区一片果园里,陶刚对着镜头为全区30万斤耙耙柑网上找销路。
目前,我省正着力布局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体系,打造现代化供应链。2月24日,省农业农村厅发布《关于做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领域补短板项目储备库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重点建设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区域性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物流设施、乡镇田头仓储冷链物流设施、村级仓储保鲜设施。